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2013.9.29

  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并将其命名为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这条鱼虽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着盾皮鱼纲(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的身体形态,但却已经演化出硬骨鱼纲(亦称硬骨脊椎动物,包括陆生脊椎动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鱼类)的典型颌部结构或面部特征,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介于这两大类群之间的“缺失环节”,它在古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类似于始祖鸟、游走鲸和南方古猿等耳熟能详的“过渡化石”。

  全颌鱼的发现实际上告诉我们,有颌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保留并改进了盾皮鱼类的大型外骨骼骨片,这就是硬骨鱼类;另一支则丢失了大型外骨骼,代之以细小的鳞片和小块骨片,其中较原始的类群构成棘鱼,而软骨鱼类是由棘鱼中的一支演化而来。

  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文证实,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北半球陆地植物生长和碳循环造成了区域性的显著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利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研究人员采用各种大型数据集探究了生态系统对于不对称变暖的反应。一个数据集是针对陆地和空气之间的碳净交换。作者们发现对于凉爽和潮湿北方生态系统这一数值与日间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而与夜间温度呈负相关。他们还观察发现巴罗角(Point Barrow)、阿拉斯加和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夏威夷的二氧化碳季节周期波动幅度以与北方区域昼夜温度变化相同的方式发生改变。

  此外,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刘志红院士在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杂志上接连发表综述性文章,介绍中国的肾脏病现状,以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

  在流感研究方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携带荧光素酶(luciferase)重组流感病毒IAV-luc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将有助于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评估抗流感药物及流感疫苗等。

  研究人员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克服了流感病毒基因组容量小、兼容性差等困难,成功研制出携带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重组流感病毒IAV-luc。这种“荧光病毒”就像给流感病毒安装了“定位追踪器”,动物体内哪里感染了病毒,哪里就会发出荧光,以此帮助研究人员在开展流感病毒的动物感染实验时实时、动态地监测病毒的变化。

  还有来自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一研究提供了关于这种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养分吸收、节裂(strobilization)、生殖、免疫逃避和成熟机制的一些新认识,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开发出新的有效包虫病治疗和控制干预措施。

  来自西南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10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川桑(Morus notabilis)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从而为推动桑树改良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研究人员报告称利用Illumina技术进行测序,绘制出了一种桑树物种:川桑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一基因组估计包含330-Mb的序列。根据这一组装基因组,研究人员鉴别出了128 Mb的重复序列和29,338个基因,其中60.8%得到转录组测序数据支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