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南京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重要成果

2016.1.29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在19种癌症类型中系统鉴别了呈肿瘤—睾丸(Cancer-testis,CT)基因表达模式的基因。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布在1月2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南京医科大学的胡志斌(Zhibin Hu)教授、沙家豪(Jiahao Sha)教授和沈洪兵(Hongbing Shen)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CT基因的存在反映了精子发生与肿瘤发生之间的相似性。有可能它们的选择性表达模式可以帮助鉴别出癌症中的一些驱动基因。

  在这项新研究中,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整合了来自多个数据库的转录组数据,在19个癌症类型中系统鉴别出了876个新的CT基因。他们探讨了这些基因与睾丸特异性调控元件(TSREs)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极端高水平表达的CT基因(EECTGs)是可以通过一些表观遗传机制激活的潜在驱动子。

  研究人员发现了EECTGs与一些突变基因,如乳腺癌中PIK3CA基因的体细胞突变之间呈相互排斥关系。他们还提供了证据表明,启动子去甲基化和附近的非编码RNAs(CT-ncRNAs)可能是重新激活EECTG基因表达的两种机制。并证实了减数分裂相关EECTG (MEIOB)和邻近的CT-ncRNA在肺腺癌肿瘤发生中发挥作用。

  新研究扩展了我们对于CT基因的认识,并为我们鉴别癌症中的表观遗传驱动基因提供了新思路,在未来这些表观遗传基因有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靶点。

  胡志斌、沙家豪和沈洪兵三位教授近年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骄人的研究成果。

  胡志斌教授主要致力于复杂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14年,他与沙家豪教授一起通过关联分析鉴别出了中国男性非阻塞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新风险位点。2015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再次通过关联分析鉴别出了中国汉族人群中新的先天性心脏病风险位点。这两项研究成果均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沙家豪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殖医学。2014年,他与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黄行许博士、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季维智研究员一起,报告称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孪生的食蟹猴进行精确的基因修饰,获得了第一批携带定向突变的基因工程猴,这一里程碑成果有可能为构建出更现实的人类疾病研究模型提供了一个垫脚石。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杂志上。

  沈洪兵教授主要致力于肿瘤(如乳腺癌)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他领导研究团队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胃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的研究中取得不少突破性成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