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

2023.1.18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免疫性和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多为破坏增加,先天性或遗传性多为生成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导致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少于30 x l09/L。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病的抗体既破坏母亲的血小板又破坏胎儿的血小板。

  (3)新生儿溶血症伴有血小板减少。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

  (1)宫内感染 多为先天性慢性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常见病原体有风疹、弓形虫、人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中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最多见。

  (2)生后感染 以细菌感染为主,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肠炎、尿路感染等,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

  (1)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 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单纯的先天性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也可合并存在各种先天畸形,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孕妇服药或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

  (2)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这种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3.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母亲应用磺胺类、奎宁、对氨基水杨酸和苯巴比妥等,新生儿应用苯妥英钠、奎宁、奎尼丁、地高辛、吲哚美辛、利福平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