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长梗木霉感染引起的腹膜炎病例报道

2022.2.17


木霉属真菌是一类常见的植物腐生菌和木腐菌,一直被认为是污染菌。木霉引起侵袭性感染的报道越来越多,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感染的报告尤为多见。长梗木霉是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较为常见的菌种。本研究将分析1例长梗木霉感染引起的侵袭性腹膜炎病例。


病例资料


患者女,64岁,因下肢浮肿12年、腹痛1周入院。入院诊断为:(1)腹膜透析后腹膜炎;(2)慢性肾小球肾炎5期;(3)肾性高血压。患者入院前12年,因尿蛋白++~+++,血肌酐升高,伴血压升高,诊断为慢性肾炎。2015年9月,患者腹膜透析后出现腹痛伴腹泻,腹透液混浊,无发热,考虑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给予腹透液加抗菌药物及静脉用药治疗,5 d后无明显好转予拔除腹透管。


诊治过程


2015年9月26日,血常规检测提示白细胞计数为31.4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95%,给予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治疗,后改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治疗。9月29日,加用口服氟康唑片联合治疗。10月13日,腹水培养提示丝状真菌生长,细菌培养阴性,给予氟康唑治疗。腹水培养多次提示丝状真菌生长,抗真菌药物改用伏立康唑。11月10日,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为用两性霉素B治疗,停用伏立康唑。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后腹水逐渐减少,约每日引流100  mL。12月28日,腹水穿刺液培养真菌、细菌均为阴性,血常规检测提示白细胞计数为5.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8.4%。


结果


腹水经直接涂片镜检,显示疑似真菌菌丝和孢子,真菌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分别放置于26和35℃进行培养。48~72   h后,在35和26℃培养的沙保弱平板上均有明显丝状菌落生长。培养后的菌落可观察到白色至淡绿色的絮状绿色菌丝(图1)。显微镜观察可发现,菌丝体光滑、分隔、分枝长的分生孢子梗,分枝呈现宽角度,可见瓶形的瓶梗(图2)。使用ITS  1~4测序分析,结果为长梗木霉,鉴定率为99%(Gen Bank: KP326575.1)。


1645083963138015.png

注:(a)腹水直接涂片(乳酸酚棉兰染色,高倍镜);(b)腹水培养3  d(沙保弱培养基,35℃);(c)腹水培养5 d(沙保弱培养基,35℃);(d)腹透导管培养2  d(沙保弱培养基,35℃);(e)腹透导管培养5 d(沙保弱培养基,35℃);(f)腹透导管培养2 d(血平板,35℃)

图1  长梗木发霉直接镜检和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


1645083964409499.png


注:(a)腹水培养3 d后菌落,乳酸酚棉兰染色高倍镜显示的菌丝与孢子;(b)腹水培养3 d后乳酸酚棉兰染色油镜显示的菌丝“十字架”结构

图2  长梗木霉培养后的显微镜下结构


经荷兰CBS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复核鉴定,结果一致。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氟康唑128  μg/mL、伊曲康唑16 μg/mL、泊沙康唑2 μg/mL、两性霉素B 2 μg/mL、伏立康唑1 μg/mL、米卡芬净8  μg/mL、阿尼芬净8 μg/mL和卡泊芬净8 μg/mL。


讨论


木霉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研究发现,长梗木霉在某些情况下对两性霉素B也有较高的耐药性。


本病例侵袭性长梗木霉的分离多达8次,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研究表明,伏立康唑治疗临床和环境真菌的体外活性较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高。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其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相对敏感。


总之,侵袭性木霉感染很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透明丝孢霉病。宿主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综合评价患者的病情,早期快速的诊断和治疗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救治意义重大。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