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误诊分析

2022.1.12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系列以朗格汉斯样细胞或其前体异常增殖为特征的疾病。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1∶1500000~8.9∶1000000。其最常见的发病形式为嗜酸性肉芽肿,这是一种相对良性的慢性局限型病变,单灶或多灶的病变常侵犯颅骨、颌骨和肋骨等。由于病变首发位置多见于头颈部,患者常首诊于口腔科。病变临床表现易与口腔常见病混淆,诊断难度较大,易发生误诊。本文将报道被误诊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LCH患者1例。

 

病例报告

 

患者,男,32岁,以“左下后牙疼痛1月”为主诉就诊。现病史:1月前左下后牙出现咬合痛,牙龈有脓包,疼痛能定位,无明显自发痛、夜间痛。既往史:述1年前行胸腺瘤手术,否认全身系统性疾病史、家族史。检查:36牙行金属冠修复,拆冠后见大面积银汞合金充填物,有继发龋,探诊(-),叩诊(+),冷诊无反应,热诊无反应,咬诊疼痛明显,I~II度松动,唇侧牙槽黏膜处见窦道,颊面探及牙周袋。

 

辅助检查:X线片(根尖片及全景片)示36牙牙冠见高密度金属冠影重叠,牙周膜间隙增宽,远中根尖可见牙外吸收,根尖周组织及根分叉区骨质密度降低(图1)。

 1605050451450714.png

临床诊断:36牙继发龋;36牙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36牙去腐开髓,根管预备后内置氢氧化钙消毒剂,暂封。患者1周后复诊自诉偶有不适。检查:36牙叩诊(+),II度松动,唇侧牙槽黏膜处见窦道,较初诊未见好转,颊面探及牙周袋。辅助检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示下颌36~37区骨质破坏,边缘不光滑,36牙、37牙根轻微吸收(图2)。

 1605050468426760.png

治疗:根管换药;建议颌面外科会诊。2周后至颌面外科会诊,检查:36牙根尖部肿物,大小约1 cm×1 cm,质地较软,表面破溃,有脓性渗出物,基底部质韧,活动度一般,边界不清,有触痛。诊断:36牙根尖囊肿;考虑为边缘性骨髓炎。治疗计划:拔除36牙,根尖搔刮;根尖搔刮物活检。术后病理行免疫组化确认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图3)。

 1605050493802239.png

讨论

 

LCH临床上被分为3类:①韩-薛-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慢性播散型,病变迁延数年,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以尿崩、颅骨地图样缺损和眼球突出为特征;②勒雪病(Letterer-Siwe disease):急性播散型,是LCH的一种恶性形式,最常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肉芽肿反应遍布全身软硬组织,侵犯重要器官,发病短期内可致死;③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慢性局限型,是LCH最常见类型,约占60%~80%,以颅骨、下颌骨、椎骨、肋骨等破坏为主,病变预后相对较好。

 

本病例涉及类型为第3类,即嗜酸性肉芽肿,该类病变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病人首发症状较常见于口腔,下颌骨病变较多见,多位于中后部。可出现局部钝性、持续性疼痛,骨膨隆,可伴局部黏膜红肿溃疡。随着骨组织破坏,牙周炎症表现明显,牙龈肿胀充血、溃疡、附着丧失,探及深牙周袋,甚至有根面暴露。牙齿会发生松动或脱落,空虚牙槽窝通常不能正常愈合。

 

本病例发病部位、疼痛表现及牙周破坏牙体松动情况与上述描述相符,但尚处于病变早期,破坏较轻,且存在局部治病因素干扰,诊断难度相对较大。结合我院病例数据,近5年免疫组化确诊LCH患者18人,年龄分布1岁9个月~63岁。回顾儿童患者(9人,1岁9个月~11岁)病例,8人首诊诊断为肿瘤类疾病;而成年患者(9人,22岁~63岁)中,有7人首诊诊断为牙周或牙髓相关疾病。临床中特别是对于成年患者,这类疾病极易发生误诊漏诊,需谨慎鉴别。结合13人影像资料(全景或CBCT),其中7人诊断考虑LCH,影像诊断有较高参考价值。

 

影像学上LCH分为颌骨内型以及牙槽突型。颌骨内型多为单发病变,呈不规则或类圆形透射影,常见于下颌骨体或下颌升支内,边界清楚、边缘多光滑,部分有骨膜反应。牙槽突型常为多发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部分边缘骨质可发生硬化,病变多起始于根中部或根分叉区,低密度影围绕牙根向近远中方向呈溶骨样破坏,随着骨质破坏,全景片可见特征性弹坑样吸收(图4)。

 1605050522303685.png

牙齿周围骨质破坏,类似于浮牙症,部分病例可见轻微牙根吸收。儿童发病常为颌骨内型,较易与牙源性疾病区别,应注意与Garré骨髓炎相鉴别。牙槽突型多见于成人,患者年龄与牙周病高发年龄相似,且发病部位涉及牙周及根尖周组织使其更易与口腔常见病混淆。与影像诊断疑似LCH相比,接受临床活检者甚少,往往病变发展至中后期,破坏较明显后才会引起重视。

 

本病例虽首诊结果有误,但及时结合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得到诊治。根尖片与全景片显示根尖周低密度影和牙根吸收,由于二维影像重叠,骨质破坏显示不明显,诊断难以与根尖周疾病鉴别。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并无好转甚至有所加重;CBCT检查结果示病变已大范围波及邻牙且边缘不光滑,与常见根尖周病变表现不相符,即重新考虑病变性质,取活检后确诊。虽然LCH被视为一类罕见病,但其与口腔关系密切,特别是牙槽突型病变表现与口腔常见病相似,易被误诊漏诊。在针对牙及牙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选择高阶影像学检查如CBCT,可帮助医生在病变早期进行诊断,对减小破坏范围、保存牙列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