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发或伴发PRCA诊断分析

2022.4.04

患者被明确诊断为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发或伴发PRCA。

 

讨论

 

血液科住院医师:本例患者47岁,男性,无明显择食,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提示单纯贫血,贫血3项未见异常。骨髓提示红系增生减低,考虑为:①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本病以单纯贫血为主要表现,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网织红细胞低于正常,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骨髓幼红细胞小于5%,粒系及巨核细胞增生正常,无病态造血,无髓外造血。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本病可以单纯贫血为主要表现,骨髓常增生活跃,也可出现红系增生减低,多伴有一系以上的病态造血改变,如果存在特征性染色体异常或分子生物学异常有助于MDS的诊断。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本病临床表现除贫血外,常伴有血管内溶血的表现,可表现为单纯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或增生低下,Ham试验、糖水试验、罗氏试验均可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或CD59阴性的细胞>10%。针对这几种疾病我们完善了对侧骨穿、骨髓活检、染色体、PNH相关检查等。

 

血液科主治医师:综合患者病例特点,不明原因极重度贫血,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网织红细胞降低,溶血相关检查未见异常,骨髓形态学未见病态造血,骨髓活检无原始细胞增多,染色体正常核型。患者可诊断PRCA。PRC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先天性PRCA:多发生在1岁半以下的小儿,往往伴有其他畸形。获得性PRCA又分为原发及继发性。原发PRCA:多与免疫有关,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抗体或EPO受体抗体,伴有淋巴细胞增多。继发性PRCA多见于胸腺瘤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LPD)、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药物及肿瘤等。根据患者年龄,考虑获得性PRCA,本例患者需进一步完善胸腹盆腔CT、肿瘤标记物及自身抗体、抗核抗体谱等除外继发因素。

 

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综合患者中年男性,单纯贫血,骨髓红系增生减低,相关检查不支持MDS及溶血性疾病,获得性PRCA诊断明确。PRCA的鉴别诊断尤其要注意与伴有红细胞增生减低/发育异常的MDS的鉴别,后者最容易被误诊为获得性PRCA。骨髓中MDS特有的病态造血/发育异常及特征性染色体异常可资鉴别。伴有红细胞增生减低的MDS通常会伴有5q-、-Y、i(17q)等异常,激素治疗通常无效。去除病因对获得性PRCA治疗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进一步寻找可能的病因。本例患者无特殊用药史,检查及临床表现不支持胸腺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常规及骨髓形态、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情况不支持典型LPD。详细阅读患者外院的多次血常规等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血常规均为: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血小板正常,仅表现为单纯贫血;但有两次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增高,脾脏轻度增大,结合蛛丝马迹的线索,本例患者指向一种特殊疾病:LPD的可能。流式细胞学及TCR基因重排的检查识别了“隐身”的疾病,也就是导致PRCA的真正“元凶”,支持了本例患者的了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诱发PRCA的诊断,并再次证实了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对诊断LPD疾病的重要性。

 

血液科主任医师:本例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原发性PRCA,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在外院也完善了骨髓病理及组织化学,可惜组织化学选择的仅仅是除外MDS诊断的抗体,说明了诊断思路的局限性会导致漏诊及误诊。对患者的诊治过程需要思维灵活、考虑全面、抓住可疑线索,抽丝剥茧从而找到真正病因。

 

本例患者PRCA的真正病因是T-LGL。这是一种很容易被漏诊和误诊的少见疾病。文献报道7%的T-LGLL合并PRCA,而9%的PRCA继发于T-LGLL。目前需认识到T-LGLL已超越胸腺瘤成为PRCA的主要原因之一。遇到不明原因的血细胞减少、脾大、自身免疫异常及淋巴细胞增多,均要考虑到T-LGLL。T-LGLL的诊断依据:①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反复感染,脾轻度肿大,可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类似类风湿关节炎;②白细胞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数>5 x 109/L,LGL50%〜90%,持续6个月以上;③骨髓可见红系增生低下,髓系细胞成熟障碍,LGL呈间质性浸润;④细胞免疫表型为:CD3+、CD8+、CD16+、CD57+、HLA-DR+、TCRαβ+,不表达CD4及CD56。大颗粒淋巴细胞特点:胞质丰富,浅蓝色,含数个或粗或细的嗜天青颗粒,染色质块状,核仁不易见到。国内的近期文献认为国人的T-LGLL临床表现不同于西方报道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而是以贫血及脾脏肿大为主要表现。目前亦认为25%〜30%的T-LGLL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无明显增多,可小于0.5 x 109/L。因而目前诊断T-LGLL更强调具有典型免疫表型的LGL克隆性增殖。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与上述文献报道相符。

 

T-LGL治疗药物可有以下选择:甲氨蝶昤(MTX)、环孢素A、环磷酰胺(CTX)、糖皮质激素、喷司他丁、阿仑单抗、氣达拉滨、2-脱氧考福霉素、TCRVβ单克隆抗体、造血生长因子等。T-LGL继发PRCA者选择环孢素、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疗效较为理想。

 

后续治疗与随访

 

患者应用环孢素3 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同时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及CTX治疗。2014年8月20日出院,院外随访,HGB逐步回升,2014年11月12日复查HGB已恢复正常。

 

小结与体会

 

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复习了增生不良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其中尤其要注意PRCA与伴有红系增生减低的MDS的鉴别,特征性病态造血及细胞遗传学异常是MDS与其鉴别的要点。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我们体会到医生的临床思维要灵活,考虑问题要全面,应抓住一切疑点以免漏诊及误诊。在今后的工作中,基于T-LGLL与PRCA的关系密切,而且T-LGLL的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可无明显增多,对于PRCA患者应常规进行相关筛查,以期尽早确定或除外T-LGLL。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