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两种低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额纹的疗效观察病例分析-1

2022.1.12

A型肉毒毒素用于面部注射具有显著的除皱效 果,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面部年轻化、抗衰老。尤其用 于中上面部除皱,深受患者青睐。自 2018 年 1 月至2019 年 3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对额 部皱纹患者 60 例,分别于额部注射两种低浓度 A 型肉毒毒素,并观察两种浓度的治疗效果及不良 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 60 例患者。男性 4 例,女性 56 例;年 龄 24~52 岁,平均(34±1.9)岁。将 60 例患者根据门诊接诊先后蛇形排布分为两组(A 组与 B 组)。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药敏检测,符合《美容药物学》[1] 中相关治疗适应证。 A 组:男性 2 例,女性 28 例;平均年龄(35±2.2)岁。皱纹评分平均值为 4.4 分;额部每点注射20 U/ml 浓度 A 型肉毒毒素 0.1 ml。 B组:男性 2 例,女性 28 例;平均年龄(33±1.7)岁。皱纹评分平均为 4.37 分;额部每点注射10 U/ml浓度A 型肉毒毒素 0.1 ml。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额部在静态或动态下有细纹,横向皱纹,且数量≥4 条。按额纹评分标准,本组中 7 例患者为轻度,49 例患者为中度,4 例患者为重度。 排除标准:注区存在明显皮肤感染灶者;未 成年或年龄超过 60 岁患者;额部纵向宽度低于 4 cm者;患精神、意识或语言障碍者;有严重心、肝、 肾、肺部疾病或结缔组织病者;患急慢性神经肉 疾者;患重症肌无力者;过敏体质者或相关药物禁忌证者;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孕期或哺 乳期妇女;近 2 周内静脉注射或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者。所有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2 方法

均采用注射用 A 型肉毒毒素(兰州生物制品研 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字 S10970037),规格:100 U/ 瓶(批号:20171213/20180511/20180924)。


2.1 药物浓度 A 组注射 20 U/ml 浓度 A 型肉毒 毒素,B 组注射 10 U/ml 浓度 A 型肉毒毒素。


2.2 注射点设计 患者取坐立位,按静态和动态额 纹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设计上下两排平行注射点, 共计 10 点,注射点间距 2 cm,下排点位于眉上 2 cm。由于个别患者发际线向内、下方移,注射点可标记 于发际线内。


2.3 注射治疗 额部治疗点外敷利多卡因乳膏(清 华紫光制药有限公司)1 h 后,患者取卧位,将注射区域消毒后,使用 1 ml 注射器连接 30 G 4 mm 锐针 于设计点行皮内注射,每点 0.1 ml。注射后观察15 min,患者无不适即可离院。注射后 4 h 内勿清洁 额部、勿按摩、及外涂护肤产品。


2.4 疗效判定 采用患者与医师双方的综合判断 进行术前皱纹评分。评分内容包括: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不良反应(额部紧绷感、眉下垂、Mephisto症、眼睑水肿)、随访 6 个月后效果。额纹评分标准: 无皱纹为 0 分;轻度(1~3 分)为浅皱纹 1~3 条(静态或动态下);中度(4~6 分)为皱纹深度中,4~ 6 条(静态或动态下);重度(7~9 分)为皱纹深, 且≥7 条(静态或动态下)。临床治疗效果根据《美容医学基础》中相关评估标准[2]:(1)显效。上面部表情 肌活动时皱纹消失,前额光滑饱满,无表情时皱 纹线<3 条且为浅表皱纹。(2)有效。上面部表情肌活 动时皱纹基本消失,前额较光滑饱满,无表情时皱 纹线为 4~6 条且为浅表皱纹。(3)无效。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随访时指导患者勾选自拟满意率调查表并记 录结果,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3]。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 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治疗指标对比 A 组与 B 组比较,A 组治疗起 效时间为(3.4±1.3)d,维持时间为(19.0±2.1)周, 而 B 组为(4.4±1.5)d,维持时间为(14.0±1.8)周; 两组间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1。


3.2 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 6 个月,B 组总有效率高 于 A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率方面 B 组高于 A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药 物中毒、过敏及严重并发症;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 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