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误诊为银屑病的裴氏着色芽生菌病病例分析

2022.2.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 54 岁,农民。右下肢结节性红斑十余 年。十年前因下田劳作划伤右小腿, 1 个月后出现 伤口发红、瘙痒不适,继而伤口周围出现红色丘疹、 鳞屑,逐渐扩大,当地医院以“银屑病”予相关药物 治疗( 药名不详) ,症状无明显好转。皮损范围进一 步扩大,逐渐蔓延至整个小腿皮肤,稍感瘙痒,无其 他明显自觉症状,期间反复就诊,口服及外用药物和 局部治疗后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否认不洁性生活 史、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 异常。皮肤科情况: 右小腿可见边界清楚的高出于 皮肤表面的红色斑块,部分融合成结节,呈疣状增生,表面粗糙,部分皮损表面可见少许鳞屑、褐色结 痂( 图1) ,足跟部及足背可见肉色肥厚性瘢痕样改 变。皮损组织液直接镜检: 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硬壳 小体及棕色菌丝( 图 2) ; 真菌培养: 接种于 25℃沙 氏培养基,菌落生长缓慢,培养2 周后可见灰黑色菌 落,中央略隆起,表面可见短而密集的绒毛状菌丝 ( 图3a ~ b) 。小培养: 镜下可见枝孢型分生孢子梗 ( 图3c ~ d) ,形态学初步鉴定为裴氏着色霉。皮损 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表皮呈 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 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还可见多个肉芽肿及中性 粒细胞脓肿结构,可见大量棕色钱币样孢子( 图4) 。基因测序: DNA 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 限公司完成,测序结果显示产物大小为616bp。应 用 DNAstar SeqMan 工具在 NCBI 数据库中进行同源 序列比对,结果发现扩增产物与多株裴氏着色霉 ( NCBI: EJ914990. 1,EF513757. 1,LN651081. 1) ITS 区域具有 98% 同源性。诊断: 裴氏着色芽生菌病。治疗:据患者经济情况,暂给予“伊曲康唑”0. 2g/d 口服、热疗、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擦,目前仍在随 访中。

1644477522950814.jpg

1644477523730796.jpg

2 讨论


着色芽生菌病( chromoblastomycosis,GBM) 是由 外伤后暗色真菌入侵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皮 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性疾病,诊断常因不典型的皮 损表现而被延误或误导。我国自 1951 年由尤家骏 报道首例以来,全国大多数省市已有发现,多数为卡 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菌[1]。本病皮损形态多样,临 床上以疣状增殖性损害多见[2]。主要组织病理特点 为镜下可见棕色圆形或卵圆形硬壳小体。本例诊断 依据: ①患者10 年前曾有外伤史; ②皮损最初为银 屑病样损害,随病程进展表现为疣状型; ③本例最主 要的特点为患者皮损组织液直接镜检即可寻到孢子 及菌丝; ④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及基因测序均可明确 诊断为裴氏着色霉所致的 GBM。目前 GBM 尚无自 愈病例报道,主要依靠规范、规律的治疗。现有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全身用药: 常用药物为伊曲康唑,推 荐剂量为 200 ~ 400mg/d[3],其次还可用特比萘芬、 碘化钾等,免疫调节剂[4]也逐步应用于 GBM 的治 疗。物理疗法包括激光、冷冻、热疗、光动力[5]等。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早期孤立性皮损切除。而本例患 者10 年间曾被误诊,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规律治 疗,这为患者目前治疗带来阻碍。分析误诊主要原 因有: ①患者皮损发生于受伤后1 个月,可能询问病 史不够全面,受伤病史被忽略; ②最初皮损表现为银 屑病样损害,据研究发现外伤对银屑病的发病有一 定作用[6]; ③因最初的银屑病诊断导致后续就诊医 生局限性思维,未能及时完善真菌及组织病理检查。 现患者病情顽固,后期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考虑 采用联合用药[3],同时以激光或光动力疗法等辅助 治疗,可提高患者治愈率。通过本例提示临床医生 在诊治过程中不应被患者既往就诊诊断所局限,在 经治疗无效时,应再次详细了解患者相关病史,积极 完善真菌、组织病理等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