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踝部内瘘影响心功能病例分析

2022.3.15

病例资料


患者女,42 岁。7 年前被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接受右侧颈内静脉临时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数天后接受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随后的数年间,患者曾8 次因内瘘血管栓塞接受左前臂或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左侧或右侧股静脉临时置管血液透析。5个月前再次出现内瘘丧失功能,因双侧前臂血管耗竭,遂行右臂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杂音响亮。但右臂逐渐出现肿胀,右侧胸壁浅表静脉迂曲可见。


右上肢静脉造影检查示:腋静脉近心端或头臂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造影示:右侧髂总静脉狭窄且导丝无法通过。CT血管成像示:考虑右侧头臂静脉栓塞可能,不除外左侧头臂静脉远端分叉处血栓形成可能。遂于左下肢行踝部大隐静脉与胫后动脉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后内瘘震颤明显,未见左下肢出现明显缺血、肿胀。为避免同侧股静脉置管影响踝部内瘘成熟,内瘘成熟期间,继续右上臂穿刺血液透析治疗。踝部内瘘于手术8周后穿刺,血流量可达250 ml/min,并结扎肘部内瘘。至2016 年7 月踝部内瘘已使用3 个月且效果良好。行心脏及血管彩超观察对心脏影响。患者平静呼吸,测量在卧位内瘘开放、卧位内瘘压闭、立位内瘘开放等3种状态时的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股总静脉峰值流速及内径等指标见表1。


14835847746342.jpg


讨论


下肢内瘘通常是在上肢血管通路耗竭时才被考虑。报道较多的为大腿部位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内瘘,前者需要将大隐静脉或股静脉完全剥离并重新转位安放,手术复杂,创伤较大。后者长期通畅率低于自体内瘘。踝部内瘘的文献报道较少,起初血管开放乐观,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血管的长期开放结果未知。大隐静脉小腿段比较表浅且笔直,因此踝部内瘘容易穿刺,而且还留有继续大腿大隐静脉内瘘的余地。该患者术后无足部缺血及窃血的现象,内瘘使用之前无下肢肿胀发生。但初始穿刺后,下肢远端轻微肿胀。在排除近心端狭窄后,考虑由于大隐静脉小腿段外侧的小腿肌肉群张力较小,踝部内瘘使用完毕拔内瘘针后压迫不当容易渗血,所以采取延长内瘘压迫时间的措施,另鼓励患者非透析日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回流及侧支循环建立。目前下肢未再出现肿胀。


动静脉内瘘建立后,静脉内血流量明显增加,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增加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研究发现动静脉内瘘患者有较低的病死率,但可明显增加CO。患者在卧位内瘘开放和压闭两种状态时,EF、FS、SV、HR、CO 值无明显变化,提示踝部动静脉内瘘不明显增加心脏负担。而大隐静脉为容量血管,患者立位时,股静脉直径较卧位时增加,血流降低不明显,EF、FS、SV、CO值较之前两组亦无明显变化,提示改变体位后,踝部内瘘未对心功能产生额外影响,并未造成明显下肢静脉回流障碍。但踝部内瘘对心脏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