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植皮术后供皮区多形性日光疹同位不反应病例分析

2022.3.12

病例介绍


患者男,54岁,因双上肢、发红斑、丘疹,于2015年7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2015年5月,患者双上肢伸侧、颈部V型区曝光部位相继出现红斑及扁平丘疹,散在或小片融合,明显瘙痒,自述日晒后症状加重。皮疹初始稀疏,后渐增多,少量红斑、丘疹融合成片。当地医院按日光皮炎嘱戴遮阳帽避光,给予西替利嗪口服及皮炎平外用,皮疹时轻时重。近2年患者有类似病史,每年春季发病,秋冬季后逐渐消退,曝光部位基底部遗留淡褐色斑。病程中患者双上肢爆光区域有3处长方形植皮术供皮区未见明显发疹及色素沉着,与皮疹区和色沉区形成明显反差。既往无湿疹及药物过敏史,无红斑狼疮、皮肌炎病史,无传染性疾病病史。3年前,患者左下肢外伤曾行植皮术,供皮区为双上肢伸侧色素减退区域,术后创面愈合良好。


体检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上肢暴露部位肤色偏深呈淡褐色或红褐色。双上肢伸侧、颈胸部V型区曝光区域红斑及扁平丘疹,散在或小片融合,基底部为红褐色或淡褐色陈旧性色素沉着斑;右前臂前侧可见10cm×6cm无皮疹区(原植皮术供皮区),伴轻度色素减退。双上臂前外侧见15cm×12cm类似无皮疹及色素减退区(图1,2)。左下肢股前外侧可见两处25cm×20cm瘢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空腹血糖正常。左上肢丘疹病理检查:皮皮轻度水肿、局灶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至中等淋巴细胞浸润。


1647046656698720.jpg

图1 患者双上肢、颈胸部V形区曝光区域红斑、丘疹,散在或小片融合,基地部陈旧性色素沉着 图2 右上臂前侧长方形供皮区愈后创面,色素减退,与新发皮损及色素沉着区域边界清晰,未见发疹

诊断:多形性日光疹、同位不反应。


治疗


嘱严格避光。给予雷公藤多苷片,20mg,每日3次;羟氯喹0.1,每日2次;盐酸左西替利嗪片,10mg,每晚1次;卤米松乳膏外用,2周后皮疹明显好转,红斑、丘疹减轻,瘙痒显著改善。复查血、尿常规无异常。雷公藤多苷片减为20mg,每日2次。6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色素沉着。


讨论


同位不同反应(isotopic nonreaction)现象临床罕见,由Katayama等于1990年首先报道。1995年Wolf等将其定义为原有皮肤病痊愈后,同一部位对新出现的、与原有疾病无关的另一种疾病无反应的现象。在国内,该现象于2015年由来学民等首先综述。由于临床病例罕见,加之对同位不反应现象的忽略以及定义上存在的认知偏差,故对某些病例是否完全符合同位不反应的定义还存在争议。我们复习了来学民等综述中的2例典型病例,认为本例患者全部符合Wolf同位不反应定义:1、双上肢植皮术供皮区创面已痊愈3年,仅存留轻度色素减退;2、3年后双上肢及颈胸部V型区域出现的多形日光疹,与原有疾病无关联;3、在上述皮疹的中心和边缘部位形成的多形性日光疹无反应区,与供皮区为同一部位,周边界限清晰。依据临床表现及病史,诊断植皮术后供皮区多形日光疹同位不同反应成立。

同位不同反应的形成机制不明,有前后两种疾病发病机制上互相抑制、局部免疫异常、表皮朗格汉斯细胞破坏、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损害,使局部应对外来致炎因子时形成的免疫无反应性可能更大。治疗上,同位不反应本身无需治疗,主要针对新发疾病按其治疗原则进行对因、对症治疗。本例不足之处是未对皮疹无反应区进行光敏试验,探明是否存在同位不反应区域的UVA和UVB的不反应型,缺少了对发生机制的实验性验证,故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观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